跳至內容的開始

互聯互通
列印

基礎建設

香港和內地關係密切,往來交通網絡發達,口岸設備完善,交流頻繁。陸路口岸包括羅湖、落馬洲支線、紅磡、深圳灣、落馬洲(皇崗)、沙頭角、文錦渡、西九龍站、港珠澳大橋香港口岸。

廣深港高速鐵路(高鐵)香港段連接國家高速鐵路網絡,大幅縮短往來香港與深圳、廣州,以至珠三角地區其他城市的時間,鞏固香港作為區域交通樞紐的地位。2023年首半年,高鐵香港段平均每日乘客量超過4萬人次,單日最高更超過九萬人次。

港珠澳大橋(大橋)自2018年10月開通以來,為大灣區互聯互通及整體發展帶來重大機遇。粵港澳三地政府一直緊密合作,因應有關管制站及各自連接路的承受能力,推展各項新的跨境交通措施,以循序漸進的方式增加使用大橋車輛,包括於2023年7月1日開始實施「港車北上」。合資格的香港私家車可在無須取得常規配額下,經大橋往來香港與廣東省,以便利香港居民以自駕的方式到廣東省作短期商務、探親或旅遊;北上港車亦可獲海關免擔保安排。

香港與深圳邊界的第七個陸路過境口岸 - 蓮塘/香園圍口岸,備有「人車直達」設施,連接深圳東部過境高速,可令跨境人流和物流更暢順及有效地運作,並有助紓緩其他口岸的繁忙情況,對香港長遠經濟發展具策略重要性。該口岸亦是大灣區強化跨境交通聯繫其中一項重點基建設施,有助香港在大灣區「一小時生活圈」的大格局下,提供更廣闊的發展空間,促進人流和物流,推動經濟發展及地區合作。粵港兩地政府已同意為該口岸分別發放2 000個香港配額及200個內地配額予跨境私家車。

高鐵香港段、港珠澳大橋和蓮塘/香園圍口岸三項重大跨境基建,大大提升香港口岸應對跨境旅客不斷增加的能力,加上聯繫珠江口兩岸交通基建,如南沙大橋和深中通道等的建設,將進一步促進大灣區互聯互通,並為吸引海內外人才到大灣區發展創造有利條件。

高鐵香港段

  • 2018年9月開通
  • 連接現時40 000公里的國家高鐵網絡
  • 無須轉車直達68個內地站點(截至2023年7月)
  • 由西九龍站出發最快行車時間:
    • 約14分鐘可直達福田
    • 約18分鐘可直達深圳北
    • 約47分鐘可直達廣州南
    • 約1.5小時可直達廣州東

港珠澳大橋

  • 2018年10月開通
  • 由香港口岸至珠澳口岸全長41.6公里,加上13.4公里的珠海連接線,全長55公里,是世界上最長的橋隧組合跨海通道
  • 往來珠海與葵青貨櫃碼頭的行車時間由約3.5小時縮減至約75分鐘
  • 往來珠海與香港國際機場的行車時間由約4小時縮減至約45分鐘
  • 將珠三角西部納入香港3小時車程可達範圍內

蓮塘/香園圍口岸

  • 2020年8月啟用
  • 港深邊界第七個陸路口岸
  • 備有「人車直達」設施
  • 由香港大埔至深圳龍崗的平均行車時間由約53分鐘縮減至約31分鐘
  • 預計新口岸每天可處理車輛17 850架次,旅客30 000人次
  • 2019年5月,連接口岸與粉嶺公路的香園圍公路通車

南沙大橋

  • 2019年4月通車
  • 總長度約13公里,是世界上跨徑最大的鋼箱樑懸索橋
  • 連接珠江兩岸的重要過江通道
  • 東莞到番禺的交通距離至少拉近10公里

深中通道

  • 2024年6月通車
  • 全長約24公里,集「隧、島、橋、水下互通」於一體
  • 通過連接線實現在深圳、中山和廣州南沙登陸
  • 採用速度每小時100公里的雙向八車道高速公路技術標準
  • 連接珠三角「深莞惠」與「珠中江」間唯一的公路直連通道
  • 深圳至中山的行車時間由約2小時縮減至約30分鐘
頁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