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是主要的国际金融中心,金融体系监管制度稳健。一直以来,香港的经济与国家的发展密不可分。随着中国跃升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系,香港充分发挥无可替代的优势,为国家的发展作出贡献,既是国际连通内地的门户,也是内地与全球接轨的桥梁。截至2023年6月,在香港上市的内地企业超过1 400家,总市值逾三万亿美元,占港股市值逾七成。
离岸人民币业务
- 香港自2004年发展离岸人民币业务,迄今已成为全球离岸人民币业务枢纽。除拥有全球最大的离岸人民币资金池外,提供的离岸人民币投资产品种类也是全球最多的。
- 根据环球银行金融电信协会(SWIFT)的统计数字,2022年全球约75%的离岸人民币支付交易额是经香港处理的。
- 香港的人民币即时支付结算(RTGS)系统的平均每日交易额于2022年超过16,000亿元人民币,较2021年增加约9%,反映香港人民币的金融基建所支持的人民币金融活动一直上升。
- 「港币-人民币双柜台模式」在2023年6月19日于证券市场正式推出,让投资者以港币和人民币交易同一发行人的证券,并在港币柜台及人民币柜台间进行跨柜台交易,进一步推动人民币计价证券的发行及交易。
与内地资本市场互联互通
- 「深港通」于2016年开通。自2018年5月起,「深股通」每日额度增加至520亿元人民币;而「港股通」每日额度亦增加至420亿元人民币。每日额度为原来的四倍,进一步推动大湾区内资本市场的互联互通。
- 「债券通」的北向交易于2017年7月开通,容许合资格境外投资者参与内地债券市场的交易。「债券通」的南向交易亦于2021年9月开通,容许内地投资者经由两地基础设施机构之间的互联互通机制安排,投资于香港债券市场。
- 内地与香港基金互认安排于2015年实施,有助拓阔内地和香港的跨境投资渠道,深化两地金融市场互联互通,并提升两地在国际资产及财富管理领域的竞争力。
- 2017年7月,香港人民币合格境外机构投资者(RQFII)额度增加至5,000亿元人民币,继续成为全球拥有最大RQFII额度的地区,进一步巩固香港作为境外投资者进入内地金融市场跳板的角色。
- 2021年9月10日,大湾区「跨境理财通」正式啓动,让包括香港丶澳门和广东省内九市居民可跨境投资粤港澳大湾区内银行销售的理财产品。
- 交易所买卖基金(ETF)在2022年7月正式纳入「沪深港通」,进一步拓宽两地资本市场互联互通的资产类别,不单为境内外投资者提供更多元化的资产配置选择,亦有助促进两地市场的活力和多样性。
- 沪深港交易所已于2023年3月进一步扩大「沪深港通」合资格证券的范围,包括将符合条件在香港主要上市的海外企业纳入「港股通」以及将更多在沪深交易所上市的公司纳入「沪深股通」,便利内地和国际投资者开展多元化的全球资产配置,同时吸引更多优质外国公司来港上市。
- 互换通北向交易已于2023年5月正式啓动,将互联互通安排扩展至衍生品领域。项目将为境外投资者提供便捷及安全的渠道,通过两地基础设施机构的连接,交易内地利率互换产品,有助进一步强化香港作爲全球离岸人民币业务枢纽和风险管理中心的功能。
- 内地和香港监管机构在2023年8月公布就推动大宗交易纳入互联互通机制达成共识,标志两地股票互联互通机制的另一突破,丰富现有的交易方式和提升交易效率。有关措施将有利进一步提升跨境市场流动性,促进两地资本市场的联通和协同发展。
绿色金融
- 政府积极推动绿色金融的发展。自「政府绿色债券计划」于2018年成立以来,政府已成功在计划下发行人民币丶美元丶欧元丶及港元绿色债券,并涵盖多个年期,为市场提供重要基准。
- 我们在2021年推出了「绿色和可持续金融资助计划」,资助合资格的债券发行人和借款人的发债支出及外部评审服务。资助计划鼓励更多绿色融资活动在港进行,同时吸引更多金融和专业服务提供者(包括外部评审机构)在港开设或扩充业务,以建立绿色金融的整全生态圈。
- 香港交易所于2022年10月推出全新的Core Climate,是目前唯一为自愿碳信用产品交易同时提供港元及人民币结算的国际碳市场。
企业财资中心
- 香港是跨国及内地企业成立企业财资中心的理想地点。为给予企业财资中心更吸引的税务环境,政府于2016年修订《税务条例》,容许企业财资中心在计算利得税时扣除利息支出,及将合资格的企业财资中心指明财资活动的利得税税率减半(由16.5%减至8.25%)。政府并于2018年7月进一步扩展了利得税宽减的适用范围至合资格的企业财资中心向其在岸相联法团提供的指明财资业务,以提升税务优惠对海外内企业的吸引力。
保险业
- 香港是全球最开放的保险市场之一,也是全亚洲保险公司最集中和保险密度最高的地方。
- 为推动大湾区保险市场互联互通,政府正争取让香港保险业在南沙及前海等地成立售后服务中心,为持有香港保单的大湾区居民提供谘询丶理赔丶续保等支援服务。
- 此外,粤港两地已实施跨境汽车保险「等效先认」政策,配合「港车北上」于2023年7月1日通车,协助相关香港车主更方便地安排内地驾驶所需的保险保障。
- 政府持续配合中央政府支持香港作为国际风险管理中心发展的措施,包括 -
- 推广香港为内地企业设立专属自保保险公司的理想地点,可集中处理企业集团的境外资产和业务所面对的各项风险,并降低相关成本,亦可享有规管和税务上的宽免;
- 按保险业监管局与前中国银行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的共识,在「中国风险导向的偿付能力体系」(C-ROSS,简称「偿二代」)下,当内地保险公司分出业务予符合要求的香港再保险公司时,该内地保险公司资本额要求可获降低。有关优惠措施于2022年1月1日起恒常化,有助香港保险业保持竞争力并参与「一带一路」建设;
- 根据《内地与香港关于建立更紧密经贸关系的安排》(CEPA),香港服务提供者在内地设立保险公估机构的限制自2020年6月起取消,鼓励更多具备特色或专长的企业进入大湾区扩展业务;
- 继中央政府放宽设立特殊目的保险公司限制,以支持内地保险公司在港市场发行巨灾债券,政府已于2021年为保险相连证券实施专属规管制度并推出资助先导计划,至2023年8月底已促成四宗巨灾债劵在香港发行,总发行金额达5.6亿美元,为内地及海外地区因天灾造成的损失提供保障。其中一宗由世界银行发行并在港交所上市。
债券市场
- 香港作为国际金融中心和亚洲领先的债券市场,是全球债券发行人及投资者的热门地。以安排亚洲机构向国际发行的债券计算,香港连续多年居世界第一。香港快速增长的债券市场为海内外投资者带来巨大机遇。
- 香港拥有健全的法律和监管制度丶具深度和高流动性的资本市场,稳健的金融基础设施,以及一流的专业服务。市场参与者亦可受惠于不同的鼓励措施,包括「绿色和可持续金融资助计划」,资助合资格发行人的发债支出;以及合资格债务票据计划,为在香港买卖债务票据的投资者提供利得税豁免。
金融服务
创新及科技
金融服务
运输物流
CEPA及专业服务
国际法律及争议解决服务
通关便利
医疗服务
教育
文化艺术、创意产业及知识产权
旅游
环保及可持续发展
青年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