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的開始

政策範疇
列印

金融服務

香港是主要的國際金融中心,金融體系監管制度穩健。一直以來,香港的經濟與國家的發展密不可分。隨着中國躍升為全球第二大經濟體系,香港充分發揮無可替代的優勢,為國家的發展作出貢獻,既是國際連通內地的門戶,也是內地與全球接軌的橋樑。截至2023年6月,在香港上市的內地企業超過1 400家,總市值逾三萬億美元,佔港股市值逾七成。

香港中區
香港中區

離岸人民幣業務

  • 香港自2004年發展離岸人民幣業務,迄今已成為全球離岸人民幣業務樞紐。除擁有全球最大的離岸人民幣資金池外,提供的離岸人民幣投資產品種類也是全球最多的。
  • 根據環球銀行金融電信協會(SWIFT)的統計數字,2022年全球約75%的離岸人民幣支付交易額是經香港處理的。
  • 香港的人民幣即時支付結算(RTGS)系統的平均每日交易額於2022年超過16,000億元人民幣,較2021年增加約9%,反映香港人民幣的金融基建所支持的人民幣金融活動一直上升。
  • 「港幣-人民幣雙櫃台模式」在2023年6月19日於證券市場正式推出,讓投資者以港幣和人民幣交易同一發行人的證券,並在港幣櫃台及人民幣櫃台間進行跨櫃台交易,進一步推動人民幣計價證券的發行及交易。

與內地資本市場互聯互通

  • 「深港通」於2016年開通。自2018年5月起,「深股通」每日額度增加至520億元人民幣;而「港股通」每日額度亦增加至420億元人民幣。每日額度為原來的四倍,進一步推動大灣區內資本市場的互聯互通。
  • 「債券通」的北向交易於2017年7月開通,容許合資格境外投資者參與內地債券市場的交易。「債券通」的南向交易亦於2021年9月開通,容許內地投資者經由兩地基礎設施機構之間的互聯互通機制安排,投資於香港債券市場。
  • 內地與香港基金互認安排於2015年實施,有助拓闊內地和香港的跨境投資渠道,深化兩地金融市場互聯互通,並提升兩地在國際資產及財富管理領域的競爭力。
  • 2017年7月,香港人民幣合格境外機構投資者(RQFII)額度增加至5,000億元人民幣,繼續成為全球擁有最大RQFII額度的地區,進一步鞏固香港作為境外投資者進入內地金融市場跳板的角色。
  • 2021年9月10日,大灣區「跨境理財通」正式啓動,讓包括香港、澳門和廣東省內九市居民可跨境投資粵港澳大灣區內銀行銷售的理財產品。
  • 交易所買賣基金(ETF)在2022年7月正式納入「滬深港通」,進一步拓寬兩地資本市場互聯互通的資產類別,不單為境內外投資者提供更多元化的資產配置選擇,亦有助促進兩地市場的活力和多樣性。
  • 滬深港交易所已於2023年3月進一步擴大「滬深港通」合資格證券的範圍,包括將符合條件在香港主要上市的海外企業納入「港股通」以及將更多在滬深交易所上市的公司納入「滬深股通」,便利內地和國際投資者開展多元化的全球資產配置,同時吸引更多優質外國公司來港上市。
  • 互換通北向交易已於2023年5月正式啓動,將互聯互通安排擴展至衍生品領域。項目將為境外投資者提供便捷及安全的渠道,通過兩地基礎設施機構的連接,交易內地利率互換產品,有助進一步強化香港作爲全球離岸人民幣業務樞紐和風險管理中心的功能。
  • 內地和香港監管機構在2023年8月公布就推動大宗交易納入互聯互通機制達成共識,標誌兩地股票互聯互通機制的另一突破,豐富現有的交易方式和提升交易效率。有關措施將有利進一步提升跨境市場流動性,促進兩地資本市場的聯通和協同發展。

綠色金融

  • 政府積極推動綠色金融的發展。自「政府綠色債券計劃」於2018年成立以來,政府已成功在計劃下發行人民幣、美元、歐元、及港元綠色債券,並涵蓋多個年期,為市場提供重要基準。
  • 我們在2021年推出了「綠色和可持續金融資助計劃」,資助合資格的債券發行人和借款人的發債支出及外部評審服務。資助計劃鼓勵更多綠色融資活動在港進行,同時吸引更多金融和專業服務提供者(包括外部評審機構)在港開設或擴充業務,以建立綠色金融的整全生態圈。
  • 香港交易所於2022年10月推出全新的Core Climate,是目前唯一為自願碳信用產品交易同時提供港元及人民幣結算的國際碳市場。

企業財資中心

  • 香港是跨國及內地企業成立企業財資中心的理想地點。為給予企業財資中心更吸引的稅務環境,政府於2016年修訂《稅務條例》,容許企業財資中心在計算利得稅時扣除利息支出,及將合資格的企業財資中心指明財資活動的利得稅稅率減半(由16.5%減至8.25%)。政府並於2018年7月進一步擴展了利得稅寬減的適用範圍至合資格的企業財資中心向其在岸相聯法團提供的指明財資業務,以提升稅務優惠對海外內企業的吸引力。

保險業

  • 香港是全球最開放的保險市場之一,也是全亞洲保險公司最集中和保險密度最高的地方。
  • 為推動大灣區保險市場互聯互通,政府正爭取讓香港保險業在南沙及前海等地成立售後服務中心,為持有香港保單的大灣區居民提供諮詢、理賠、續保等支援服務。
  • 此外,粵港兩地已實施跨境汽車保險「等效先認」政策,配合「港車北上」於2023年7月1日通車,協助相關香港車主更方便地安排內地駕駛所需的保險保障。
  • 政府持續配合中央政府支持香港作為國際風險管理中心發展的措施,包括 –
    • 推廣香港為內地企業設立專屬自保保險公司的理想地點,可集中處理企業集團的境外資產和業務所面對的各項風險,並降低相關成本,亦可享有規管和稅務上的寬免;
    • 按保險業監管局與前中國銀行保險監督管理委員會的共識,在「中國風險導向的償付能力體系」(C-ROSS,簡稱「償二代」)下,當內地保險公司分出業務予符合要求的香港再保險公司時,該內地保險公司資本額要求可獲降低。有關優惠措施於2022年1月1日起恆常化,有助香港保險業保持競爭力並參與「一帶一路」建設;
    • 根據《內地與香港關於建立更緊密經貿關係的安排》(CEPA),香港服務提供者在內地設立保險公估機構的限制自2020年6月起取消,鼓勵更多具備特色或專長的企業進入大灣區擴展業務;
    • 繼中央政府放寬設立特殊目的保險公司限制,以支持內地保險公司在港市場發行巨災債券,政府已於2021年為保險相連證券實施專屬規管制度並推出資助先導計劃,至2023年8月底已促成四宗巨災債劵在香港發行,總發行金額達5.6億美元,為內地及海外地區因天災造成的損失提供保障。其中一宗由世界銀行發行並在港交所上市。

債券市場

  • 香港作為國際金融中心和亞洲領先的債券市場,是全球債券發行人及投資者的熱門地。以安排亞洲機構向國際發行的債券計算,香港連續多年居世界第一。香港快速增長的債券市場為海內外投資者帶來巨大機遇。
  • 香港擁有健全的法律和監管制度、具深度和高流動性的資本市場,穩健的金融基礎設施,以及一流的專業服務。市場參與者亦可受惠於不同的鼓勵措施,包括「綠色和可持續金融資助計劃」,資助合資格發行人的發債支出;以及合資格債務票據計劃,為在香港買賣債務票據的投資者提供利得稅豁免。
財經事務及庫務局 香港金融管理局 金融發展局 香港品質保證局 香港交易所 證券及期貨事務監察委員會 保險業監管局
創新及科技
金融服務
運輸物流
CEPA及專業服務
國際法律及爭議解決服務
通關便利
醫療服務
教育
文化藝術、創意產業及知識產權
旅遊
環保及可持續發展
青年發展
頁首